您所在位置: 政策法规 >> 本区政策法规 >> 新闻详情

武清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黄堡洼母亲河复苏行动“一湖一策”方案

发布时间:2023-07-11 | 来源:武清政务网 | 专栏:政策法规
分享到:

大黄堡洼位于武清区,是分泄青龙湾减河和北运河的洪水形成的洼地,后建成蓄滞洪区;由于上游来水减少以及人类活动加剧,大黄堡洼的芦苇湿地由1984年的53平方公里下降到约25平方公里,大量苇地和水面被改造成鱼塘,湿地生态功能显著下降;2005年在大黄堡洼建立了市级湿地保护区,2017年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2017—2025年)》,2021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新勘定天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4.50平方公里,分为核心保护区(54.88平方公里)和一般控制区(39.62平方公里),2019年武清区开始对大黄堡湿地核心区进行移民搬迁和生态修复工作,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2022年,水利部组织编制了《2022年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实施方案》,2023年1月,水利部又印发实施了《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协同推进河湖生态修复与地下水超采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安排。水利部在持续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与重点河湖生态环境复苏行动的同时,进一步提出要从各地母亲河做起,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让河流流动起来,把湖泊恢复起来。2022年7月,水利部印发了《母亲河复苏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并组织各流域机构及各省市全面排查断流河流、萎缩干涸湖泊修复名录,2023年3月,印发了《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名单(2022—2025年)》,对母亲河复苏范围和方案编制工作做了进一步明确,大黄堡洼纳入母亲河复苏名录。此次大黄堡洼复苏行动范围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

武清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聚焦大黄堡湿地保护区核心区生态破损严重、生态水量短缺、管理能力不足的现状问题,委托天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大黄堡洼母亲河复苏行动“一湖一策”方案(2023—2025年)》;本轮复苏行动以加紧完成大黄堡湿地核心保护区移民搬迁和生态修复工作,做好保护区核心区岸线管护,做好湿地内生态修复和水动力条件改善,落实生态补水水源,提升监测管理能力等工作为主要切入点,立足于完成规划的湿地保护区建设工作,并为远期发挥大黄堡湿地保护区在北运河、潮白河水系生态复苏中发挥雨洪水资源调蓄功能和生态节点功能打下硬件基础。

一、现状与形势

(一)大黄堡洼现状

1.大黄堡洼基本情况

(1)大黄堡湿地保护区基本情况

大黄堡洼位于天津市武清区。清雍正九年,为了稳定洪水期间北运河航运水量,在土门楼下游开挖了青龙湾减河,分泄上游北运河、潮白河洪水;其中青龙湾减河在狼尔窝分洪,形成大黄堡洼,后建成大黄堡蓄滞洪区,分泄青龙湾减河的洪水。

2005年在大黄堡洼建立了市级湿地保护区,2017年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保护区规划》”);2021年,经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新勘定,天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4.50平方公里,分为核心保护区(54.88平方公里)和一般控制区(39.62平方公里)两个部分。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区域图见附图。此次大黄堡洼复苏行动“一湖一策”方案编制范围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为了与天津市相关规划一致,下文用“大黄堡湿地”表述。

大黄堡湿地保护区现状地貌包括水塘、苇地、道路、河渠等;按照规划,湿地以生态功能为主,包括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候鸟及珍稀水禽栖息地等,同时具备蓄滞洪区功能,调蓄北运河、青龙湾减河汛期洪水,目前不涉及农灌供水功能。

2020年武清区组织编制并印发了《天津大黄堡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以下简称“《湿地保护修复规划》”),目前武清区正按照保护修复规划推进开展各项湿地保护工作。

(2)大黄堡湿地管理情况

大黄堡湿地已经纳入天津市河长制管理体系,共设立了市、区、镇、村四级湖长,副市长担任市级湖长,武清区人民政府区长担任区级湖长;大黄堡湿地的管理单位为天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湿地管委会”),为武清区人民政府直属派出机构,其对湿地封闭管理,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制止各种破坏湿地及其生物的各种违法行为,监测水位和气象数据,巡视阻止非法进入核心区等违法行为等;湿地管委会与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监测湿地水质,调查湿地生物现状,科学管理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覆盖了鸟类、昆虫、动物、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以及部分鱼类数据。

(3)大黄堡湿地生物现状

据2022年调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共有两栖动物6种,爬行动物10种,鱼类33种,植物284种、鸟类214种、昆虫39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9种,二级保护鸟类42种。

2.水资源条件与开发利用状况

(1)湿地周边水系情况

大黄堡湿地保护区东侧有青龙湾减河,西侧是北运河;保护区内有龙凤河(北京排污河)、黄沙河、柳河干渠、狼尔窝引河等主要河流流过;湿地核心区北沿紧邻港北连接渠。上述7条河相互连通,构成了大黄堡湿地的补水、排水水系。水系见附图3。

北运河:1912年以前,北运河上游原分三支,西支温榆河,中支白河,东支潮河;潮河、白河在密云县城西南汇流后称潮白河,至通州区城北注入温榆河;1939年之后潮白河改道独立入海,现今北运河干流北起北京市通州区北关闸,其上源为温榆河,自北向南,经河北省香河县,自武清区河西务镇大友垡村木厂闸流入我市,经筐儿港、屈家店水利枢纽,在子北汇河口入海河,流经我市武清、北辰、红桥、河北区等;干流全长120公里,流域面积5300平方公里,天津市内河道长度88.6km;历史上北运河是漕运河道,现在主要承接洪水沥水、防洪、排涝、蓄水、灌溉、生态功能,以及向周边河道水系输送生态用水的功能;北运河在武清区内有黄沙河、凤港减河、龙凤河故道、龙凤河、运东干渠等5条支流,此外港北连接渠通过下丰庄泵站可以向北运河输水;北运河在筐儿港与龙凤河(北京排污河)通过筐儿港枢纽平交,经由筐儿港枢纽向龙凤河分流洪水,筐儿港枢纽以上北运河干流为行洪河道,设计流量300m3/s,筐儿港枢纽以下北运河干流相机行洪,设计流量104m3/s。

青龙湾减河:青龙湾减河是北运河的主要泄洪尾闾,河道上起河北省香河县土门楼进洪闸,经香河、武清、宝坻于大刘坡附近入潮白新河,河长52公里,流经天津市武清区、宝坻区,是天津市一条重要的行洪河道和北部防洪的重要防线;青龙湾减河主要支流有绣针河、青龙湾故道;沿河堤我市境内取排水口门共计17处,主要承担所属区域的农业灌溉、排沥等功能;青龙湾减河设狼尔窝分洪闸,分洪流量为780m3/s,可以向大黄堡分洪。

龙凤河(北京排污河):龙凤河又名北京排污河,源于北京市的港沟河,自武清区里老闸入境,将港沟河、凤河、龙凤新河及北运河左侧的筐儿港减河疏浚连接而成,沿东南方向至龙河故道后向东至筐儿港枢纽穿过北运河,下行经清污渠西闸至东堤头从永定新河入海,在我市境内流经武清、宝坻、北辰、宁河等区;龙凤河干流全长77.63公里,设计流量50~522m3/s;主要支流有武清区秦黄干渠、凤河西支、北排干、龙河、龙北新河、黄沙河排水干渠、柳河干渠、狼尔窝引河,北辰区郎园引河等,其中柳河干渠是大黄堡湿地的主要补水河道;龙凤河在我市境内有取排水口门共计174处,主要承担所属区域的农业灌溉、排沥等功能;沿河7座市管水闸有里老闸、大南宫闸、北京排污河节制闸、穿北运河倒虹吸、北京排污河分洪闸、大三庄闸、北京排污河防潮闸;龙凤河具有防洪、排涝、蓄水、灌溉、生态功能,以及向周边河道水系输送生态用水的功能。

狼尔窝引河:狼尔窝引河的起点为青龙湾减河上崔黄口狼尔窝分洪闸,终点为龙凤河上大黄堡镇陈赵庄退水闸。涉及的行政区有崔黄口镇、大黄堡镇,河长为15.5km,其中河道设计流量为50~430m3/s。狼尔窝引河处于大黄堡蓄滞洪区,是承担青龙湾减河向大黄堡蓄滞洪区分洪,以及退水的一条人工河道。

黄沙河:黄沙河位于武清区东北部,河长为36.24km,起点为下伍旗镇北运河西王庄闸,终点为黄堡镇龙凤河东汪庄扬水站;在下伍旗镇三百户村西500米与柳河相连,在崔黄口镇西吕村与旗良排渠相连,通过后苏庄闸与港北连接渠相连,经东汪庄扬水站入北京排污河(龙凤河)。流经区域为下伍旗镇、大良镇、崔黄口镇、大黄堡镇。黄沙河和龙凤河左岸黄沙河至狼尔窝引河之间河段一起构成了大黄堡湿地的西部、南部边界线。

柳河干渠:柳河干渠是大黄堡湿地的最主要补水河道,起自下伍旗镇黄沙河,终于大黄堡龙凤河陈赵庄闸,总长为37.08km。流经区域包括下伍旗镇、河北屯镇、大良镇、崔黄口镇和大黄堡镇;上游直接从黄沙河取水,与旗良排渠通过水闸相连,在高坑扬水站东100m通过闸门与港北连接渠相连,最终由陈赵庄闸入龙凤河;在东大黄堡乡后蒲棒村东河段和崔黄口镇地毯园区杨崔公路旁有污水处理厂的入河排污口;其北至与港北连接渠交汇处高坑泵站、南至与龙凤河相交的陈赵庄闸区间段位于大黄堡湿地内,通过沿途的自流口向湿地补水。

港北连接渠:港北连接渠河长18.92km,它的起点为崔黄口镇青龙湾减河右堤狼尔窝泵站,在二王公庄东部河段分为两支,一支通过暗涵连往一支渠通向北运河下丰庄泵站,是从青龙湾减河向北运河补水的主要通道;另一支沿原有河道至崔杨线西500米大碱厂镇北运河筐儿港;港北连接渠北端通过狼尔窝泵站与青龙湾减河相连,与柳河平交并通过水闸相连,和黄沙河相交;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包括狼尔窝泵站、小高坑扬水站、高坑扬水站、大宫城扬水站、黄沙河西耳闸、黄沙河东耳闸、后苏庄闸、洪庄子扬水站、下丰庄泵站等。

(2)大黄堡湿地水源状况

①地表水源

按照《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复苏行动方案》”),大黄堡湿地年分配补水水量为0.1~0.3亿立方米。

大黄堡湿地属于北三河水系,其水源来自北运河流域,可以从北运河、青龙湾减河取水;生态补水会影响到青龙湾减河的水量,进而影响于潮白新河的水量。

北运河在土门楼建有10孔泄洪闸,部分洪水及北运河上游来水由泄洪闸进入青龙湾减河,部分来水经由木厂闸进入北运河干流;在非汛期,根据下游各区农灌用水需求,武清区、宝坻区分别向上游河北省、北京市购买农灌水,进入武清区的农业用水经北运河干流输往下游,宝坻区的部分农灌水经青龙湾减河进入潮白新河。1970年以后,北运河上游来水显著减少;土门楼闸的水文数据显示,1956年至1970年的年均径流量为9.75亿立方米;从1980年至2018年的年均径流量仅为1.97亿立方米,衰减了约80%。

②再生水源

武清区有第七污水处理厂出水直接进入北运河,第二污水处理厂、第三污水处理厂、国中润源污水处理厂的出水经过渠道或管网最终进入北运河,总处理水量为6.85万吨/日;京滨污水处理厂的出水直接进入龙凤河,第四污水处理厂的出水经运东干渠进入龙凤河,总处理水量为0.8万吨/日;电商园污水处理厂和大黄堡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进入柳河干渠,总处理水量为0.58万吨/日;大良镇良旺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进入黄沙河,总处理水量为0.15万吨/日;大黄堡湿地水源河道中,每日可获得再生水补给8.38万吨。

③外调水源

近年来引滦入津枢纽于桥水库水量丰富,每年春季可以向潮白河输送一定量的生态水量,经由青龙湾减河、港北连接渠,最终进入北运河。引滦调水可以作为湿地补水的水源之一。

④农业用水情况

北运河和青龙湾减河承担了向周边武清区、宝坻区提供农业灌溉用水的任务;武清区目前保留了500万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开采量,均为深层地下水,由于浅层地下水含盐量较高,不适合开发,因此不涉及开采地下水和当地生态用水抢水的问题;压采之前当地开采深层地下水主要用于农灌,压采后减少的深层水开采量对应的农灌用水指标,将由地表水解决,进一步加剧了农业和生态争水的矛盾。

(3)大黄堡湿地补水路径

北运河、龙凤河和青龙湾减河是大黄堡湿地的主要水源,柳河干渠是向湿地补水的主要河道;北运河河水可以通过筐儿港枢纽进入龙凤河,再经由陈赵庄闸进入柳河干渠,通过自流口进入湿地核心区,也可以通过与黄沙河交汇处的西王庄闸调水进入柳河干渠,向湿地补水;青龙湾减河通过港北连接渠经由高坑泵站向湿地补水。

(4)周边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大黄堡湿地所在的武清区,辖区行政区域面积1574km2,2019年统计,常住总人口118.26万、国内生产总值886.1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4.05亿元、293.53亿元、558.57亿元;根据《2020年天津水务发展统计公报》,武清区2020年总供水量3.3388亿立方米,其中:外调水供水量0.7973亿立方米,当地及入境供水量1.7460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供水量0.3783亿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供水量0.0282亿立方米,再生水回用量0.3890亿立方米;农业用水2.080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3251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0.0677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0.4826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0.3832亿立方米。

根据《2020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武清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31亿立方米,目前保留的开发量为500万立方米/年;武清区2019~2021年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4.12万亩,其中高效节水面积3.92万亩。

青龙湾减河涉及的宝坻区辖区行政区域面积1509km2,常住总人口72.24万、国内生产总值564.73亿元;地下水资源量为1.85亿立方米。

3.水域岸线空间保护治理现状

武清区按照《湿地保护修复规划》推进大黄堡各项治理工作。目前核心保护区的土地流转工作已全部完成;核心区内大黄堡路以南区域已经完成生态移民,路北区域移民工作正在进行中;已拆除翠金湖及其周边项目并完成复绿;已完成京津农药厂和英利公司房屋建筑和机械设备拆除工作,正在开展土壤修复工程;目前保护区核心区已经实行封闭管理;保护区内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已完成泵站改造及核心区围网等基础工程建设,完成了核心区湿地芦苇沼泽修复;核心区北部片区修复工程已完成施工方案设计;实施了设施建设工程,完成界碑、界桩及宣传大屏的树立;核心区内巡护道路工程已完成施工;严格落实保护区生态红线管理的各项要求,严格立项审批,严格巡查,禁止各种非法侵占生态红线行为。

4.生态水量保障状况

《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向大黄堡湿地年分配的补水水量0.1~0.3亿立方米。目前补水水源为北运河、青龙湾减河和龙凤河的地表水;当本地水量及上游来水量不足时,可以协调部分引滦水作为生态补水水源;由于近年未出现洪水,未启用大黄堡蓄滞洪区,也未调蓄汛期雨洪水。2021年以来武清区开始向大黄堡湿地生态补水,近年来由于降雨量相对充沛,补水水量可以满足《复苏行动方案》的要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源匮乏导致湿地生态水量不足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上游水利设施的兴建以及取用水量增加,湿地主要水源北运河、青龙湾减河入境水量锐减;北运河土门楼闸下(天津市入境断面)水文数据显示,在1971年之后,非汛期闸下北运河干流出现断流并成为常态,每年断流1—4个月不等,1980年之后8月峰值流量只有1971年之前均值流量的53%;青龙湾减河的入境水量也显著减少,1980~2021年的年均入境水量仅为2.85亿立方米。随着周边武清区、宝坻区农业用水量增加,大黄堡湿地生态水源难以保障;近年来每年春季,武清区、宝坻区各自向上游河北省、北京市采购春灌用水,武清区的农灌用水经由北运河进入武清区,部分水源可用于大黄堡湿地补水;宝坻区部分购置的农灌水经过青龙湾减河进入宝坻区,这部分水目前无法用于大黄堡湿地补水;如遇特枯年份,农业和生态争水问题严峻,大黄堡湿地周边水系的再生水水量不足已满足湿地生态用水。

2.湿地空间碎片化严重,水动力循环条件差

大黄堡湿地保护区涉及武清区大黄堡镇、上马台镇、崔黄口镇,共9个村庄和大黄堡镇政府;自上世纪50年代起,由于生产开发,湿地形态就开始发生明显转化,80年代之后随着水量减少,变化加速,从1984年到2009年,芦苇湿地由53平方公里下降到约25平方公里,其中约65%被改造成鱼塘,水体相互不连通,岸坡陡峭导致近岸湿生植物种类单一,人类活动引入部分外来物种,同时本地物种减少,上述因素导致湿地生态功能显著下降。至2019年才启动湿地移民安置及生态修复工作,由于部分移民安置房建设正在进行中,截至2023年,路北片区尚有部分移民安置工作及相应的生态修复工作未完成;已完成移民的区域开展了生态修复工作,对池塘进行破埝、回填,构建多样化的地形、疏通水流通道,连通了内部水系,重塑了湿地生境,但是在尚未完成移民工作的区域,湿地依旧存在生态系统碎片化,水力连通不畅等问题。

3.监测管控能力不足

因保护区内移民工作尚未完成,保护区未完全封闭管理,仍存在农业生产、水产养殖,非法取土、捕捞等情况,村民生活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保护区水体中,对环境和生态都带来负面影响;生物监测方面,由于保护区治理之前大片水面被改造为鱼塘,对鱼类的监测数据缺乏对生态系统的指导性,且数据不连续;水位、水质、气象的监测系统尚未建设完成,现阶段监测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不高;湿地生态修复正在进行中,对地表高程、水面面积未开展测绘工作,缺乏管理所需的基础数据。

(三)成因分析

1.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进入湿地水量减少

历史上北运河承揽了上游温榆河、潮白河的来水,水量丰沛且洪水频发;为了给北运河分洪,稳定漕运水量,开挖了青龙湾减河以下泄北运河洪水至七里海湿地,其中在狼尔窝处决口,形成了大黄堡湿地。

1939年洪水后,潮白河不再汇入北运河,独立下泄;1963年运潮减河建成后,进一步分流了上游北运河的水量,导致北运河干流来水量减少;随着上游北京市、河北省用水量增加,以及周边宝坻区和武清区农业取用水量增加,进入北运河和青龙湾减河的水量进一步减少,全流域缺水,1970年以后北运河干流常年处于季节性断流状态,农灌期需要沿线各区去上游河北省、北京市定量买水,也仅够灌溉水量;尽管1984年启用过一次大黄堡蓄滞洪区,但是无法改变该区域水资源匮乏的状况。

2.历史上过度开发导致湿地碎片化

大黄堡湿地在成立保护区之前,湿地内村庄散布,道路纵横,鱼塘遍布,甚至部分水面已经被商业化开发;湿地水体空间上被严重分割,隔埝导致水体不连通,水力循环不畅;大量的鱼塘导致地形单一,进而造成生物种类单一;部分鱼塘底泥污染,不利于水生植物的恢复;人类生产活动导致部分原生生物消失,并引入部分外来生物物种;生产开发产生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回复;湿地的监测管理工作刚刚起步,管理水平还有待逐步提升。

(四)形势与需求

目前武清区正在开展大黄堡湿地保护区建设工作,区政府从水源保障、人类影响消除、生态修复等方面全方位发力,整体形势向好。

目前的主要需求包括3方面。

1.只有先完成湿地保护区建设,才能开展后续的复苏工作

大黄堡湿地曾被开发为村庄,内部鱼塘、农田、道路纵横,湿地被分割破碎,水体不连通,野生植物群落破坏,生产生活废弃物污染水体;近年来开展了移民搬迁和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工作尚未完成,大黄堡路北还有部分核心区尚未完成移民工作,也无法完成该区域内的生态修复工作。由于湿地保护区尚未建设完成,其内部的地形、水面面积等信息尚无法确定,导致无法有效的量化其生态水量并优化补水路径,无法建设相应的监测设施,无法获得完全消除人类干扰后的生态数据,无法充分发挥其生态节点和雨洪水调蓄功能。

2.生态水量的管理应当在全流域角度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先后通水,以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京津冀加大再生水回用力度,北运河、青龙湾减河和龙凤河的可用水量有所增加;随着环境治理,加强河长制管理和主要河道断面水质考核,区域内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节水工作的稳步推进,生态水量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上述优势条件有利于保障大黄堡湿地生态水量,有助于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地下水压采工作的推进,曾经用于农灌的地下水量被置换成了地表水,又加剧了地表水水资源紧张趋势;周边北运河、潮白新河同样纳入母亲河复苏行动,同样需要保障生态基流,存在干旱年份和大黄堡湿地争水的问题,需要从流域角度去协调;青龙湾减河作为武清区和宝坻区的界河,其相当一部分水量来自于宝坻区农灌期向上游河北省、北京市协调买水,宝坻区优先使用河道水量,各区之间在水权分配上还需要进一步协调。因此需要从全流域角度出发进行平衡,兼顾河湖生态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尝试合理利用雨洪水资源,落实大黄堡湿地的生态水量。

3.下一阶段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长期化

湿地生态修复是个长期过程,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是一步到位可以消除的,未来在构建生境、实现湿地生态功能上可以更科学;在生态监测和研究上应当有连续性,按照相关生物监测规范,由专业队伍持续监测湿地生态系统;在日常管护、常规监测上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同时提升一线管理人员的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聚焦大黄堡湿地萎缩、生态退化问题,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使用雨洪水资源,强化湿地生态水量管理,落实保护区红线管理,实施生态综合治理,近期完成大黄堡湿地保护区建设,逐步复苏大黄堡湿地生态环境,促进全流域人水和谐共生;远期逐步恢复其在相关水系中的水量调蓄和生态节点功能,助力全流域河湖复苏工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改善生态。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守住生态安全的底线,有序实现湿地休养生息,提供更多优质水生态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题导向,综合施策。针对大黄堡湿地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全流域的角度做好统筹,重点突破,分阶段落实责任,推动解决问题。

统筹兼顾,远近结合。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河流和湿地的关系,统筹农业和生态用水,协调各区之间的水权分配,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分级、分类推进大黄堡湿地的复苏;把落实近期保护区规划和远期发挥大黄堡湿地雨洪水调蓄和利用功能、发挥生态节点作用有机结合,近期立足于完成湿地保护区建设,为远期的工作打下硬件基础。

完善机制,强化监管。充分发挥各级河湖长作用,加强部门联动,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和区域协作;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完善激励考核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三)复苏行动范围

此次大黄堡湿地复苏行动的范围为大黄堡湿地保护区核心区,面积54.88平方公里。

(四)复苏行动目标与任务

1.目标

到2025年完成大黄堡湿地核心区居民搬迁及村落拆除工作;做好岸线保护工作,核心区湿地面积保障率达100%;非特枯年份,每年向湿地生态补水不少于0.3亿立方米;按照《湿地保护修复规划》全面完成大黄堡湿地核心区生态修复工作,核心区的生态修复完成率不低于90%,水动力条件提升;提升水质、生物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2.任务

具体任务包括:做好湿地岸线保护工作,做到湿地面积不萎缩;落实湿地生态补水水量,完成关键节点输水设施的建设工作;按计划完成湿地核心区移民搬迁工作和生态修复工作;按计划建设环境监测设施,并提升管理保护部门监测管理能力。

2023年:做好湿地岸线保护工作,确保湿地面积不萎缩;落实生态补水水量;持续开展移民安置房建设和大黄堡湿地生态修复工作。

2024年:做好湿地岸线保护工作,确保湿地面积不萎缩;落实生态补水水量;完成高坑泵站更新改造;提升湿地水质、生物监测、管理能力;持续开展移民安置及大黄堡湿地内生态修复及水体连通工作。

2025年:大黄堡湿地核心区全部封闭管理,核心区的生态修复完成率不低于90%;核心区湿地面积保障率达100%;按期完成各项生态修复和监测管理能力提升建设任务。

三、复苏行动方案

(一)行动思路与布局

1.行动思路

从全流域生态与农业水量平衡的原则出发,在兼顾水系中其他河道复苏目标的前提下,合理分配水量,确保湿地生态水量;严格按照武清区相关工程计划,完成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大黄堡湿地复苏工作。

2.空间布局

(1)生态补水布局

做好北运河、青龙湾减河两个主水源的调配工作,春季利用武清区向上游购买农业与生态用水的契机,从北运河经黄沙河—柳河向湿地生态补水;利用每年春季于桥水库向北运河生态补水的时机,通过青龙湾减河—港北连接渠—柳河向湿地生态补水;其他月份合理利用周边再生水水源,通过龙凤河—柳河向湿地补水;完成柳河上高坑泵站更新改造工作,提升补水能力。

(2)生态修复及湿地内水系连通布局

完成大黄堡路以北湿地核心区内现有村落生态移民及村落拆除工作,主要位于青上线以西,大黄堡路以北的区域;完成移民后,对区内部进行生境重塑、水系连通改造。

(3)监测能力建设布局

在完成水系连通的区域布设水尺;在现有道路上合理规划养护道路。

(二)行动措施

1.落实大黄堡湿地生态水量及生态调水工作

武清区兼顾区内北运河、青龙湾减河、龙凤河自身的需水量及水源状况,平衡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关系,结合本地水资源禀赋和湿地生态功能的需求,确定不同时间段向大黄堡补水的水源和路径;落实高坑泵站更新改造工作;监督补水主要河道沿途入河排污口水质,保障补水河道水质达标;推动开展区域内农业节水工作,尝试优化种植结构以达到灌溉用水和生态补水错峰的目的。市水务局牵头从京津冀流域协调方面出发,上下游协调,增加生态水量,并协助武清区制定汛期合理调蓄洪水,向大黄堡湿地增补生态用水的方案。市生态环境局和市农业农村委负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减量工作和排污执法工作,确保补水水质安全。

2.完成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改善水动力条件

武清区按期完成移民安置房建设工作,按时完成核心区居民的搬迁工作;按照《湿地保护修复规划》开展湿地内的生态斑块系统构建,建设芦苇浅滩和芦苇沼泽;对鱼塘、非养护道路进行破埝处理,疏通补水通道,实现湿地内部水系连通,确保湿地内部的水体可交流、可置换,提升水动力条件;平整土地,减少深塘和陡坡,构建多样性的生境;有序恢复本土水生生物群落。

3.提升监管能力

建立稳定的、长期的技术支撑合作队伍,开展湿地水质、生物调查监测工作;大黄堡湿地管委会开展专业人员培养工作,组织对一线管理人员开展生物调查、环境影响分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在必要区域增设各种监测设施,包括摄像头、在线水位计等,必要时为监管人员配备无人机等监测设备,强化湿地监管;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继续对大黄堡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监管。

四、实施安排

(一)实施主体

本方案的实施主体为武清区人民政府;按照市级保护区区级管理的原则,区级河长作为责任人,推动落实大黄堡湿地复苏行动;市级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协助和技术支持。

(二)实施计划

2023年:按计划开展高坑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完成生态环境监测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持续开展湿地移民安置房建设工作,对已经完成移民的区域继续开展生态修复;做好多水源向湿地生态补水的工作,落实生态补水水量不少于0.3亿立方米/年,如遇特枯年份,通过市水务局向水利部申请暂停相关年份生态水量考核;做好日常巡查,及时制止各项违规侵占湿地、破坏管理设施的行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做好涉及湿地保护区建设项目前期用地审批工作,确保湿地保护区总面积不减少。

2024年:完成常态化生态补水、日常巡视管理等工作,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安置房建设及移民搬迁工作;按计划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完成高坑泵站更新改造工作。

2025年:全面完成湿地北片区村庄搬迁及内部水面连通工作,湿地核心区全面实现封闭管理;基本完成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建成湿地内苇地、坑塘交错的地貌,湿地内水力连通条件得到提升,核心区的生态修复完成率不低于90%;完成生态环境监测工程,持续提升湿地监管保护水平,落实长期的水质、生物监测方案和监测队伍,逐步提升基层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

五、效果预测与影响分析

(一)效果预测

1.生态效益

通过复苏行动方案的实施,保障大黄堡洼基本生态水量,核心区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功能逐步提升,动植物种群稳定性逐步提高;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经济效益

复苏行动方案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大黄堡湿地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为生态亮点,打造生态品牌,不仅可以直接带动实验区和周边区域的生态农业产业和文旅产业发展,还可以以此为依托,推动武清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与湿地保护有机融合,多方位创造经济价值。

3.社会效益

通过复苏行动方案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群众共同参与大黄堡湿地生态环境复苏行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提高群众的绿色满意度和获得感,促进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还可以合理利用湿地的生态调蓄作用,更科学的利用水资源,减少水灾害;发挥湿地作为生态节点的净化作用,从全流域提升周边水生态完整性,改善周边河湖水环境,整体提升区域环境。

(二)影响分析

大黄堡洼的复苏行动,是华北地区重点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大黄堡洼复苏行动,可以逐步恢复大黄堡湿地的生态功能;作为生态节点和水资源调蓄的节点,未来有助于整体改善北运河、龙凤河和青龙湾减河的水生态、水环境;湿地建成并稳定运行后,通过调蓄雨洪水,优化当地水资源调度,可助力北运河、潮白新河的复苏行动;并为当地提供绿色发展、生态农业和文旅产业发展的契机,提升经济发展潜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大黄堡湿地已经纳入我市河长制管理,设立了市、区、镇、村四级河长,严格落实河长制的各项工作,责任分工明确;与大黄堡湿地复苏相关的市级、区级河道也建立了完善的河长制组织体系;本次湿地复苏的相关工作及其任务、责任将纳入河长制管理和考核。

(二)加强投入力度

继续开展湿地核心区移民安置工作和湿地修复工作,按计划完善生态补水和水系连通相关工作,区财政优先保障落实相关经费;打造大黄堡湿地亮点品牌,以此为契机做好周边相关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探索湿地保护和周边综合开发的EOD模式,用产业反哺生态保护。

(三)提升能力保障

逐步构建起长期合作的科研团队和技术支持团队,从事湿地生态监测、水质管理、综合咨询等工作;多渠道立项,确保科研经费和人员的连续性,为大黄堡洼复苏工作提供连续、科学的技术支持;湿地管委会应有计划地通过人才引进、在岗学习、技术交流等方式,提升一线人员技术水平;在硬件方面增加投入,根据实际需求,逐步完善监测手段,购置监测管理设备,提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能力。

(四)强化科研

市相关部门鼓励其下属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大黄堡湿地及相关水系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生态及湿地生物监测保护、生态红线保护、湿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科研工作,积极争取市级、部级科研经费,解决管理中遇到的核心问题;武清区充分接纳我市相关高校在遵守保护区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参与湿地保护的各项研究工作,解决大黄堡湿地复苏工作中的科学问题。

(五)深化宣传引导

统筹利用多种渠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加大母亲河复苏行动宣传力度,高度凝聚社会共识。提高社会公众对大黄堡湿地的保护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性和满意度。鼓励与引导社会公众发挥监督作用,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母亲河复苏行动。

武清政务网 | 2023-07-11

请进行滑动验证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