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客家妹”扎根田间十二载 坚持绿色种植诚信经营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实习生 褚思烨
“农户告别破旧泥砖房,住进小洋楼,日子越来越好,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90后的龙门姑娘邹颖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创业,辐射带动了3000多户农户种植水稻,社员年收入增至8000元,帮助125名省级贫困农户脱贫。近日,邹颖获评2023年第二季度“广东好人”。
眼下正是水稻收割时节,在龙门县祖塘村的金色稻田里,邹颖仔细检查着水稻的生长情况。“今年水稻长势不错,估计又是一个丰收年!”邹颖指着饱满的米粒笑眯眯地说道。不同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邹颖穿着时尚,经常笑意盈盈。
邹颖1990年出生在教师家庭,是土生土长的龙门客家妹。2011年,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她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进学校当教师,而是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返乡创业。
邹颖家乡龙门县祖塘村是栽培优质水稻的宝地。小时候,她就喜欢跟小伙伴们在田间里玩耍,“看到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稻田,就觉得特别幸福。”随着村里年轻人外出谋生,大片农田长期处于荒废状态。面对着被“撂荒”的土地,邹颖感到十分惋惜,并下定决心要充分利用家乡的优势资源,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新农人”邹颖为祖塘村注入了新活力。“当时我们龙门大米虽然没有品牌化,但是在周边城市也还是小有名气的,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的,也是一个刚需品。”邹颖说,以前人们做农业总是“单打独斗”,势单力薄。为了让大家可以“抱团取暖”,她决心成立合作社。
“你一个女大学生干不了这活”“这么白白净净能种地吗”……一开始,村民们的质疑声扑面而来。但邹颖并没有放弃,一次次上门向村民讲解成立合作社的目的与优势,还经常走进农田向“老农人”取经,并到全国各地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渐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2012年,“龙门县顺喜来水稻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推行“六统一分”的经营模式,将肥料、品种、品牌、技术、销售和加工环节统一起来,再分户进行种植。如此一来,便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有212户社员,辐射带动3000多名农户,并成为龙门县最大的水稻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年产值4000多万元,户均年收入由原来的2500元增至8000元,帮助125名省级贫困农户脱贫。
一直以来,邹颖注重产品质量,坚持绿色种植的理念。在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后,她引进优质的水稻品种,采用“鸭稻共作”种植模式,不用农药和化肥,让野鸭子们下地除虫,这样种出来的大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邹颖还建立了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创新性地生产出了品质卓越且美味营养的免淘清洁米,迅速成为市场上备受追捧的热门产品。合作社于2013年被广东省电视台评为“绿色示范基地”,2015年被评为市级“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其生产的金粘米也先后被评为省、市级的名牌产品,畅销珠三角地区。
2015年,依托顺喜来水稻专业合作社,邹颖成立了龙门县顺喜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管理公司的过程中,邹颖深谙诚信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企业经营的根本之道。在努力营造企业的诚信文化,使诚信经营的理念融入每名员工的潜意识的同时,她坚持引导员工要从诚信是生存之本的高度来认识诚信的重要价值,对企业每一个组织系统、每一项活动、每一名员工进行诚信管理,特别是对高层管理者,建立了一套“以诚为本”的企业文化。自2013年起,公司连续8年被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我很荣幸能够获得‘广东好人’称号,从心底里感到很感恩!”邹颖深知这一荣誉背后承载着对她的期望和信任。邹颖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适合龙门本土的优质水稻种植方式,打造好龙门丝苗米品牌,让更多农户受益。同时,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一代能够加入农业行业,让农业成为一个有奔头的行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
请进行滑动验证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