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助力绘制知识产权保护“合肥蓝图”
走进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解决了许多科技企业的“燃眉之急”。
“过去专利授权周期平均在一年半,中心建成运行以来,这一周期被缩短到3个月,让专利申请走向‘快车道’。”中心负责人介绍。
中心建立运行的背后,也倾注着合肥市政协的履职情怀。早在2018年12月,合肥市政协就围绕“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生态助推合肥创新之都建设”开展协商,提出包括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内的6条建议;2019年12月,市政协开展办理成果“回头看”调研,持续跟踪督办;2020年1月,市政协主席韩冰向省政协提交了《关于申报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提案》,从更高层面推动相关工作。
2020年8月5日,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获批建设,2021年底投入运营,极大缩短相关专利预审授权周期,有效激发了创新主体活力。去年,中心为全市1321家创新主体的10670件专利申请提供预审服务,累计快速授权7195件,不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聚力赋能。
科技成果转化是知识产权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一环。2021年以来,合肥市政协围绕“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打造科技成果‘三就地’示范区”等议题开展重点协商,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营造协同创新生态、加大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一体建言,相关建议被《合肥市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试行)》悉数采纳,转化为真招实策,助推更多“科技之花”在庐州大地结出“产业之果”。
在委员们看来,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如果能够建设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将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之举,是着眼于构建高水平法治、打造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更好服务打造“三地一区”的重要举措。
2024年合肥市两会期间,沈昊、戚仁兵等4名委员提交了《关于大力推进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建设的提案》,建议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的法务区建设联动体系,探索“专班+公司”的运营模式,组建创新法务区运营集团公司。此外,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按照党的组织法规适时设立适宜的党组织(党工委),立足产业平台“纽带”,吸收行业组织,实现功能竞合。
声音在传递中释放能量。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将建设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作为创优法治环境的“一号工程”,多次深入现场调研并调度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法务区建设工作汇报,市法务区建设领导小组加强日常调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细。2024年9月,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自试运营。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韩冰表示,要坚持以政协所能服务创新所需,持续为知识产权保护建言献策、集智聚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请进行滑动验证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