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研诚信要从铲掉“论文工厂”开始
记者卧底调查揭露的惊人内幕,将论文造假产业链的嚣张气焰公之于众:年发13万篇论文赚8000万元的暴利,“非关系稿不录用”的嚣张,上万条医护信息疑似泄露的隐患,桩桩件件都刺穿了学术诚信的底线。(据10月13日红星新闻)
打掉学术造假作坊,是为了斩断学术虚浮的链条。批量生产的“学术垃圾”,看似光鲜却空洞无物,实质是侵蚀科研生态的毒瘤。“论文工厂”的运作早已形成精密网络:先由直接对接论文发表需求客户的代理揽单,接着以“学术期刊编辑”和“期刊发表顾问”为幌子接活,宣称有“独家发刊资源”,最终实现“交钱发稿”。“流水线造文”模式,让学术研究沦为金钱交易,使职称评定、基金申请等制度形同虚设。人们呼吁打击“论文工厂”,不仅是端掉黑作坊,更是撕毁学术造假的“遮羞布”,让科研回归求真务实的本位。
“见刊即成果”不等于学术过硬、质量过关。把“论文数量”当作科研能力的唯一标尺,将“期刊级别”视为职称晋升的硬性门槛,这种评价导向催生了巨大的畸形需求。医护人员在“临床+科研”的双重重压下,不少人被迫向论文工厂低头。部分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平均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却要为晋升硬拼论文指标,这种错位要求为造假提供了土壤。更值得警惕的是,“论文工厂”背后的信息泄露、数据造假等问题,已从学术不端延伸到公共安全领域,其危害远超形式主义。
论文落笔就得经得起检验。客观而言,评价体系强调论文本是为激励创新,但将其异化为晋升必备“敲门砖”,便违背了科研初心。正如考核指挥棒是为了传导正确用人导向,论文更要承载学术使命。武汉某公司写手一天能写30篇跨专业论文,靠的不过是“模板填数+AI润色”,这样的“成果”只会挤占真实研究的资源,延误技术突破的进程。科研诚信的根基,从来不是期刊上的铅字,而是实验室里的反复验证、临床上的积累总结。核心期刊刊登的作品,本应是要经过严格审核程序的佳作,而绝非一句“非关系稿不会被录用”就能被抹黑的。如果杂志官网公开的《约稿函》中明确的底线都被视而不见,甚至伪造论文录用通知,客户没参会也能开学术会议参会证明,如此“捏着鼻子哄眼睛”,把本是为了规避学术不端的规则糊弄得团团转,其中的缘由理应值得追问。
整治“论文工厂”不能“一阵风”,吹过去就算了。既要像清理“科研杂草”那样精准发力,对代写代发、数据造假等行为“零容忍”,依据最新司法意见追究刑责;更要改革“唯论文”评价体系,让医护人员能专心临床、科研人员潜心攻关。同时需形成监管合力,严查期刊“关系稿”乱象,修补信息保护漏洞。唯有如此,才能彻底铲掉“论文工厂”的生存土壤,让学术研究开出有实效的“真花”。
请进行滑动验证
x